人物介绍及分析——谢安、桓伊、王羲之、顾恺之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汉族,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评价:“前无古人”的江左第一人物 。《晋书》记载:安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总角,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弱冠,诣王蒙清言良久,既去,蒙子修曰:“向客何如大人?”蒙曰:“此客亹亹,为来逼人。”王导亦深器之。由是少有重名。初辟司徒府,除佐着作郎,并以疾辞。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扬州刺史庾冰以安有重名,必欲致之,累下郡县敦逼,不得已赴召,月余告归。”谢安少有盛名,成年后风神秀彻,时人称为江左风流第一。不但善于清谈,还写得一手好字。初次做官仅月余便辞职,之后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今绍兴)。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且承担着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四十余岁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乃东山再起。后官至宰相,在司马昱病危之际,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谢安四岁便有“风神秀彻”的美誉,十三岁名传天下,让当时只有七岁的慕容垂特地送来一对白狼眊作为礼物,此后更被誉为“江左风流第一”。在谢安入桓温帐下为司马时,这位叱咤半生枭雄甚至说道:“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淝水之战,他毫无惧色,一边手谈作赌,一边指点江山,有时候我觉得苏东坡那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更适合于形容谢安而不是周郎。至于胜利的喜讯传来,谢安那句“小儿辈遂已破贼。”,更是给人一种神乎其神的形象——如此的洒脱,如此的淡然。而随后“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的行为,更让人觉得近乎神的谢安也有可爱冲动的一面。
谢安值得称道的地方有以下几点:一、善于调和士族间的矛盾,为政时期较为安定。二、文武双全。看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的表现,想必作为总指挥应当不弱。三、颇有手腕的政治家。隐居东山期间,其实一直在积累声望。为后来的东山再起打基础。后来成功地阻止桓温篡位,安定朝廷矛盾。
正是因为谢安的地位及声望、战后功名太盛,引起了后继皇帝司马曜的恐慌和嫉妒,君臣不和埋下了隐患。之后,谢安被皇帝猜忌,往广陵避祸,后病死。
谢安与桓温之间的斗争,在于是否保留司马氏这个原则性问题上。桓温要篡位自己当皇帝,桓家一家独大;而谢安代表了其他士族的利益,不可能让桓家踩在自己头上。所以就有了谢安的“东山再起”。
《世说新语》中有载,谢安考校子侄,问他们最爱《毛诗》(即诗经)中哪一句。谢玄回答:“杨柳依依”,谢道韫回答:“吉甫作颂,穆如清风”。谢安称赞谢道韫为“雅人深致”。而他的答案是“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这句诗的意思是“要用宏大长远的谋划来制定政令,然后迅速将其传达到天下的所有角落”。对于谢安来说,他极早得看清中央和地方在政策上的矛盾冲突是施政首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过去上千年后依然存在,不得不让人佩服谢安的眼光独到。
几则趣闻:
一、谢安很注重孩子们的自尊心。谢玄小时候好虚荣,佩戴了紫罗香囊,谢安没有直接指责,而是打赌赢了香囊以后当面烧毁,以此来教育谢玄不适宜佩戴这样浮华的东西。谢朗不知道“熏老鼠”的笑话是自己父亲谢据的,也跟着世人一起嘲笑,谢安知道以后,故意把自己也说成做这件傻事,启发谢朗去懂得不应该随意嘲笑别人。
二、谢安的表字与宋朝王安石的名正好相同,后来王安石退居金陵,买的宅院正好在谢安的府邸旧址,宅内有以谢安命名的“谢公墩”。王安石于是戏作诗道:“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时人评曰:“与死人争地。”谢安与王导皆居秦淮河畔,乃三国时代孙权旧部乌衣部队之驻地,世称乌衣巷。谢安的鉴赏力不同一般,他曾评“刘牢之不能独任”,“王味之不宜专城”,均先后应验;他评顾恺之的画为“有苍生来所无”;他还曾赞同王羲之的书法胜于王献之的观点。谢安欣赏真性情的女子,他的嫂嫂王夫人曾经不顾礼节亲自出面从席上带走其子,谢安不以为忤,反而赞叹王夫人情辞慷慨,可惜不能让朝中大臣们一见。他所欣赏的妻子刘夫人和侄女谢道蕴,也都是这样的真性情女子,前者曾屡屡戏弄谢安,后者曾当全家人的面鄙薄自己的丈夫,这些不合“礼法”的行为在谢安看来却是出自真性情,非常值得欣赏。谢安为吏部尚书的时候,王导的嫡孙王珣娶谢万的女儿为妻,王敏娶谢安的女儿为妻,均夫妻不和。谢安鄙薄王珣为人,不惜与琅琊王氏嫡系一支交恶,径自让侄女和女 -->>